2018年是氣候異常的一年,伴隨著前所未有的酷暑,中國廣大地區都持續著長時間的強降水。西北地區,如新疆、甘肅等地,降水量與往年相比增加了數倍。2018年9月,就在甘肅臨夏盆地雨后的一處山坡上,一位老者在泥濘的山道上健步攀登著,并時不時地停下來觀察周邊山壁上的巖層情況,或用地質錘敲開沿途所見的巖層,觀察其構造,找尋潛藏在里面的化石。濕滑甚至部分垮塌的路面以及被雨水沖得更大更深的山溝都無法阻擋他前進的腳步。
這位老人便是中國古哺乳動物與新生代地層學界的泰斗、中國科學院院士、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邱占祥。邱占祥今年已經是82歲高齡,仍然堅持奮斗在臨夏盆地古生物與地質工作的第一線。臨夏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東緣,平均海拔高度超過兩千米,大氣中氧的含量比平地減少了百分之二十。年輕人到了這里,運動量增大之后都會明顯感到吃力。再加上連日的陰雨使攀登山路難上加難。面對如此惡劣的工作環境,是什么吸引著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臨夏盆地不懈地工作著?
早在上世紀60年代,邱占祥便與臨夏盆地結緣。1965年,中科院古脊椎所接到和政縣政府關于在該縣境內發現“龍骨”的信函,并希望派人去實地調查。是年9月中旬,邱占祥帶著一名技工前往,收集到一些犀類的牙齒化石。經初步鑒定,認為其時代可能比三趾馬動物群更早一些。遺憾的是,1966年爆發的“文化大革命”使這一工作沒有能夠繼續下去。“文化大革命”之后,和政地區仍然不斷有發現“龍骨”的信息傳出。首先注意到此事的是甘肅省博物館的謝駿義先生,1983年他收集了大批犀類和巨鬣狗等化石,并把這一信息通報了古脊椎所。在邱占祥領導下,自1986年開始兩單位共同組織臨夏盆地的野外考察,并不斷有相關研究的論文發表。1999年,甘肅省博物館的頡光普研究員得知臨夏州和政縣政府征集了大量哺乳動物化石,他立刻聯系了遠在北京的邱占祥。邱占祥不顧12月底的嚴寒迅速趕到和政,對總計達1055件的豐富化石標本進行了鑒定。2003年,在邱占祥的主持下,和政縣以上述藏品為基礎,建立了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臨夏盆地哺乳動物化石的多次重大發現引起了邱占祥極大的關注和興趣。臨夏盆地擁有從晚漸新世一直到早更新世的完整連續地層,出產有亞洲新生代最具代表性的四個哺乳動物群:巨犀動物群、鏟齒象動物群、三趾馬動物群和真馬動物群的化石材料,這對研究亞洲新生代地層和哺乳動物演化來說都是極其難得的素材。臨夏盆地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它的形成和發育在整個青藏高原隆升過程中也是重要的一環。
在各處的地層探查工作中,邱占祥都堅持親力親為。由于擔憂雨后的泥濘山路所帶來的危險,隨行的隊員們有時建議邱占祥乘車先到安全的觀察點研究地層。然而邱占祥的回答非常堅決:“我從來不在遠處看剖面。”誠然,研究地層剖面的最佳方式就是面對面的觀察,必要的時候用地質錘敲下巖塊來仔細查看。這樣的方式邱占祥已經堅持執行了幾十年。在東鄉縣境內的一處砂場中保存有非常清晰且較為完整的剖面,邱占祥推斷,在這里也許可以找到某一套地層與其上方地層的明確交界線。但必須要沿著一個非常陡峭的山坡爬下去才能找到這條界線,隨行人員建議由自己爬下山坡找尋界線、觀察巖層后向邱占祥匯報。邱占祥表示,只有他自己親自查看和確認過才能放心。經過他的再三堅持,這位82歲的老人在隨行人員協助下,沿著高達數十米的陡坡走了下去。果然,他們在半山腰的巖層中成功的找到了一條非常明顯的條帶,證實了邱占祥之前的推斷。正是邱占祥在幾十年工作中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堅持,才獲得了后來一次又一次的成果。
除了觀察地層和親自采集化石之外,古生物研究當中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對征集所得的化石進行產地確認。這一類化石最先都是由當地居民所采集,研究者缺乏一手資料。因此研究者要做的就是,將化石的詳細產地位置打探清楚,然后前往產地確認出產巖層的層位和巖性。在這個問題上,邱占祥不容許絲毫馬虎,他力求逐批將征集化石的確切產地問題解決清楚。如針對臨夏盆地的晚中新世三趾馬動物群化石的產地問題上,邱占祥指出:和政博物館所收藏的分別從陽屲、中寨、小寨和百花村四個不同地點征集來的化石一直以來被視為同一個動物群,但是這幾個產地的層位是否相同還存有很大疑問,層位不同代表著時代的不同,因此必須要把每一地區的產地問題搞清楚。懷著這樣的態度,邱占祥親自到一個又一個村落中進行查訪。他每次查訪都要求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同行,后者通曉當地方言,這樣才能確保不漏掉任何一條有用的信息。
2018年的臨夏盆地考察恰逢9月10日教師節。在這一天的晚餐上,考察隊全體隊員、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領導及工作人員向邱占祥以及同行的另兩位老先生,小哺乳動物化石專家王伴月和邱鑄鼎獻上了誠摯祝福。雖已是桃李滿天下,邱占祥仍然非常謙虛的說:“我從來沒有面對面的教過課,我的學生都是靠著自己學有所成。”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館長何文的一句話卻非常到位:“他們向您所學的,都是在課堂上學不到的。”邱占祥對工作極高的熱情與執著,不僅感染和帶動著他的學生,也影響著每一個和他有過共同考察經歷的年輕人。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當代的學者們持續拼搏奮進,為中國古生物研究事業的建設不斷添磚加瓦。
甘公網安備 62292502000112號